• 以王国维治学三境界探究古城焕新

    2023.11.15 BES NEWS 查看案例



  • 一座姑苏城,半部江南诗。苏州人通过41年对古城保护工作的孜孜以求,让苏州成为全球首个世界遗产典范城市。而姑苏区,一直以来都是苏州古城保护工作的核心。当“古城”迎来“新人”,当“老传统”碰撞“新生活”,当“老记忆”邂逅“新乡愁”,怎样在生态文明视角下进行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如何平衡好保护与更新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巨大挑战。这座千年历史名城,要如何写好古城活态焕新的故事?

    本次BES携手苏州名城集团在世界文化遗产地——环秀山庄,挑战打造世界文化遗产对外宣传交流平台的命题。


    第一境——悬思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走了一遍又一遍 / 听了一次又一次 / 想了一轮又一轮


    倾听文化遗产的独特声音——————一场始于世界文化遗产地的会议

    庭院深深,一步一景。


    image.png


    环秀山庄,不过3亩的秀珍之园,因园中令人叹为观止的太湖石假山名动天下,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虽由人作,有如天开,尽得造化之妙,堪称假山之珍。


    image.png


    我们与文化遗产的缘分始于这座景德路上唯一以山为特色的园林。听着殷总娓娓道来的介绍,园内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产生深邃悠远的意境。透过山石,我似乎看见学子文人挥毫命素,举办各类雅集;词人墨客于这亭台楼榭中品茗吟诗,恰似一条流淌千年的古河,悠悠流进我的心间,千年的风貌与繁华在眼前缓缓铺陈,吟唱一首穿越古今的赞歌。


    image.png


    环秀山庄自古就是学子文人聚会交流之所,古时的繁华热闹为何如今却冷清没落了?景德路上狭窄拥堵的人行道; 吴趋坊过度的商业开发, 汤家巷却被用作机动车道。这些路名随着似水流年,几经兴衰,连接着一串串故事。但很遗憾,我走在街头巷尾中,已无法感受老街的历史风情。

     

    聆听专家学者的百家争鸣——————反思保护与更新的破局之法

    连接过去与未来,生生不息。

    image.png

    ◎整理分析专家学者的见解


    现在不是对过去的模仿。 未来也不是为了肯定现在而存在。 在姑苏这片千年古城的空地上要建什么?如何打造世界文化遗产对外宣传交流平台?专家学者众说纷纭。保护主义者说,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继承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 更新主义者则说,只有更新过去,我们今天才有价值。


    保护与更新总是各执一词,从而不可挽回的造成文化传承链条的失真和断裂。自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起,50年过去了,两者之间仍未达成妥协。


    image.png

    ◎拜访文物保护类专家顾问


    我在反思,保护与更新一定是二选一的角度吗? 如何解决保护与更新之间的二元对立?怎样利用好环秀山庄“亚太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这块金字招牌?

     

    第二境——苦索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为寻答案 / 废寝忘食 / 夜以继日


    对话世界遗产的保护传播—————————————————走进同济大学亚太遗产中心

    风尘仆仆,一路奔赴。


    image.png


    探访过文化遗产地的历史风貌,聆听了专家学者的侃侃之谈,带着思考与疑问,走进同济大学亚太遗产中心。亚太遗产中心是一个专门从事世界遗产研究和培训教育的非营利性组织, 是中国政府和UNESCO合作成立的机构。属于UNESCO的II类机构。


    image.png


    在这里聚集了一群为文化遗产传播而奔走的人们。很荣幸听到李教授分享着他们为文化遗产传播与教育的种种努力。我震惊于文化遗产中心的影响力与号召力,短短一个月时间竟能征集100个关于文化遗产活化的案例。

    欣喜之余我在思考,如果我没有来到亚太遗产中心,我不曾听过这番慷慨激昂的分享。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文化遗产在我生活里似乎没有掀起任何波澜,它距离我实在很遥远。 我似乎明白了什么,结束这场拜访,脚步匆匆,赶回苏州投入工作。


    image.png

    ◎采访亚太遗产中心专家

     

    第三境——顿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孜孜以求 / 终有所得 / 豁然开朗

     

    回眸平江古图的历史痕迹————————————藏在一张古地图里的答案

    智者学历史,愚者学经验。


    image.png

    ◎反复研究姑苏古城的历史

     

    当我看着一张平江古地图时,曾经走过的古街园林、听过的百家争鸣、走访的遗产中心,一幕幕浮现在我眼前。我发现答案已经在那张800年前的《平江图》中了。

    我意识到保护和更新其实并不矛盾也从未对立,未来总是在对过去的回忆中。历史文化并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该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

    暮春时节,天高云淡,寒山古寺的钟声依旧会响起,传入我的耳畔,诉说着苏州古城的过往与兴衰。同样,曾经有一条“杨山珠街”穿过这片街区,为什么不让曾经存在的街道重现于世?


    image.png


    驻足于“杨山珠街”感受历史与时空的交错,这条街应该重新焕发生机。 我觉得这样会方便更多人前来参观, 也能更好地与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相衔接。

    我期盼着环秀山庄这一杰出灿烂的世界文化遗产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成为日常所需。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在思接千载、疏通万里的历史回眸中,也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中。


    结语

    我仰慕文化遗产辉煌的过去;

    珍惜它闪光的现在;

    自豪于为之上下求索,衣带渐宽;

    更义不容辞地想让它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

    走入寻常百姓家,与现代生活相遇,拥抱。




    版权所有 2017-2021 BES BRANDING INC. 保留所有权利。

    苏ICP备17056829号-1